影映坊特稿 2024第42届中国香( xiāng)港电影金像奖,已于4月14日( rì)颁奖。
《毒舌律师》、郑保瑞(《命( mìng)案》)、梁朝伟(《金手指》)、余香凝( níng)(《白日之下》),分别拿下最佳( jiā)电影、导演、男主角、女主角( jiǎo)奖。

梁朝伟第六次拿下最( zuì)佳男主角奖
这样的结果( guǒ),令不少影迷质疑本届金( jīn)像奖是否有论资排辈之( zhī)嫌,水准突出的新人新作( zuò)受到忽视。
比如这部 获12项( xiàng)提名、最终仅拿下新晋导( dǎo)演奖 的高分佳作。
《年少日( rì)记》

这部去年亮相于上海( hǎi)国际电影节,并于香港上( shàng)映的 8.6分 作品,如今终于来( lái)到内地公映, 很有可能成( chéng)为年度最高分华语电影( yǐng) 。影片导演卓亦谦还曾击( jī)败戛纳金摄影机奖(首作( zuò)奖励)导演范天安(越南),拿( ná)下今年 亚洲电影大奖最( zuì)佳新导演奖 。
那么,这部关( guān)注青少年自杀的影片,到( dào)底有何魔力?


从不敢到果( guǒ)敢
《年少日记》是85后香港电( diàn)影人卓亦谦的 长片导演( yǎn)首作 。
此前,他仅零星执导( dǎo)过《至少在梦里》《星夜》等几( jǐ)部短片,但他已有十年入( rù)行经历,曾担任《杀破狼·贪( tān)狼》(2017)编剧之一。

《至少在梦里( lǐ)》(2011)
创作《年少日记》,源于一件( jiàn)往事、一组数据 。卓导曾有( yǒu)一位朋友在写东西,他以( yǐ)为写的是剧本,第二天才( cái)发现对方写的是遗书,这( zhè)位朋友也最终自杀。
他意( yì)识到,自己熟悉的人有可( kě)能突然离开,而很多网民( mín)还会去指责离开的人,认( rèn)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 chà)、责任意识薄弱。但在卓导( dǎo)看来,抑郁的状态并非离( lí)开之人可以选择。

香港大( dà)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数( shù)据显示,香港日平均自杀( shā)人数为2.71,且自杀者年龄逐( zhú)年降低。而据港大社科院( yuàn)副院长叶兆辉透露,防止( zhǐ)自杀研究中心成立之初( chū),不少人认为这是白费力( lì)气。
种种生命和思绪的逼( bī)近,令讲述一个关于抑郁( yù)和自杀的故事,成为一件( jiàn)必须去做的事。卓导先是( shì)找到电影投资商,但老板( bǎn)们一听他要拍自杀,便赶( gǎn)紧劝他换题,无形中映照( zhào)了 香港社会对精神健康( kāng)的普遍回避 。

导演卓亦谦( qiān)
无奈之下,他只能以剧本( běn)参选 香港电影发展基金( jīn) 的 首部剧情电影计划 ,最( zuì)终在学生组(另有专业组( zǔ))胜出,拿到320万港币预算。
首( shǒu)部剧情电影计划目前已( yǐ)办七届,共资助24部电影,总( zǒng)投入1.2亿港币。《一念无明》《沦( lún)落人》《手卷烟》《金都》《但愿人( rén)长久》等近年小成本港产( chǎn)佳片,都出自此计划。

拍摄( shè)过程中,这些电影还获得( dé)关锦鹏、陈果(《香港制造》)、邱( qiū)礼涛等名导监制护航,《年( nián)少日记》便由尔东升监制( zhì)。影片剧本自2015年开始构思( sī),2018年初稿成形,影片的正式( shì)拍摄仅耗时19天。
因无成本( běn)回收压力,所以卓导尽情( qíng)完成了自己想要的表达( dá)。也就是将大家谈之色变( biàn)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明白( bái)白搬上银幕,进行曝光、剖( pōu)析,因为唯有正视,才能解( jiě)决问题。
比如片中男孩受( shòu)失眠困扰,问母亲可否去( qù)看心理医生,母亲却面露( lù)惊恐,指责道你疯了吗,你( nǐ)是疯子吗?足见 心理问题( tí)是东亚亲子文化中,基于( yú)父母面子而存在的羞耻( chǐ)之事 ,如今,卓导将之摆上( shàng)台面,正是自银幕光影角( jiǎo)度,一个从不敢到果敢的( de)过程。
影片由卢镇业、郑中( zhōng)基、黄梓乐、韦罗莎等共同( tóng)主演,其中,同为85后的卢镇( zhèn)业是卓导的御用演员(此( cǐ)前几部短片均由他主演( yǎn))。在卓导看来,卢镇业身上( shàng)有一种天然的破碎感。这( zhè)种破碎感,让他与卢镇业( yè)之间,犹如蔡明亮与李康( kāng)生之间,充盈着灵感缪斯( sī)的痕迹。

卢镇业

从资优到( dào)平庸
《年少日记》仅95分钟,叙( xù)事结构精巧,令人感叹100分( fēn)钟内也完全能讲出好故( gù)事。 故事主要由两个时空( kōng)组成 。
第一个时空(现在的( de)时空)中,一封遗书提契所( suǒ)有。高考临近,高中教师郑( zhèng)Sir(卢镇业 饰)收到一封匿名( míng)遗书,尽管自己的人生与( yǔ)感情已然一地鸡毛,但他( tā)还是决定要找到写遗书( shū)的人。一个生命,不能就此( cǐ)逝去。

寻找遗书作者的过( guò)程中,郑Sir在回忆中打开了( le)第二个时空(过去的时空( kōng))。这个时空痛苦地沉溺在( zài)一本泛黄的日记中。郑Sir的( de)回忆和这本日记,将观众( zhòng)带入一个典型的香港中( zhōng)产家庭。
赚钱养家的父亲( qīn)郑自雄(郑中基 饰)、全职主( zhǔ)妇的母亲郑黎嘉欣(韦罗( luó)莎 饰)、资质平庸的哥哥郑( zhèng)有杰(黄梓乐 饰)、天资聪颖( yǐng)的弟弟郑有俊。

乍看,哥哥( gē)的平庸毁掉了整个家内( nèi)部的和谐。因为他学习成( chéng)绩落后又耽于漫画世界( jiè),导致父亲动辄发怒施暴( bào)、母亲怨妇上身、弟弟性情( qíng)冷漠。
但实际上, 毁掉家庭( tíng)和谐的,是这四个人所形( xíng)成的微缩阶级 。把“这家里( lǐ)所有东西都是我买的”挂( guà)在嘴边的父亲,是阶级之( zhī)巅;

怨言“如果我离婚一定( dìng)是因为你”的母亲,和哥哥( gē)挨打时便捂住双耳的弟( dì)弟,处于阶级中间;

始终在( zài)说“对不起”、自我暗示“郑有( yǒu)杰你是垃圾”的哥哥,则是( shì)阶级底层。

那么,这两个时( shí)空,现在与过去,如何链接( jiē)在一起,它们是否拥有一( yī)个相同的“锚点”?影片剧本( běn)的高超之处即在于, 它运( yùn)用叙述性诡计链接两个( gè)时空,在“你以为的不是你( nǐ)以为的”的惊讶与转折中( zhōng),制造出全片最深刻的情( qíng)感冲击,和最汹涌的泪点( diǎn)所在 。
发端于推理文学的( de)叙诡手法,在电影中往往( wǎng)产生颠覆认知的叙事魅( mèi)力。比如宁浩导演的喜剧( jù)片《心花路放》(2014)中,一面签名( míng)墙将两段不同时光链接( jiē)在一起,这面墙便是一种( zhǒng)叙诡手法,它拥有“错置时( shí)间”的魔力。

《心花路放》
进一( yī)步跳出两个时空、家庭阶( jiē)级、时空链接等表面叙事( shì),可以发现,裹挟这一切的( de),其实是社会环境中的畸( jī)形部分。弥漫在这个部分( fēn)中的,是 永不休止的人与( yǔ)人之间的对比,以及这种( zhǒng)对比所形成的内卷态势( shì) 。
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 zhǎn)被错误地认为需要以这( zhè)种对比和内卷为源动力( lì)。正是这种“源动力”,冲击着( zhe)片中的遗书、日记,还有典( diǎn)中典的中产家庭。

相较《一( yī)念无明》《麦路人》《窄路微尘( chén)》等作所代表的小成本港( gǎng)片底层表达趋势,《年少日( rì)记》选择中产阶层自有原( yuán)因。导演不愿观众带着审( shěn)视和批判的眼神来看待( dài)抑郁自杀的课题,而是 希( xī)望观众观照己身,用平行( xíng)的目光对视心理健康问( wèn)题 。
片中的父亲从草根爬( pá)到中产,也提出了这样一( yī)个问题—— 一个社会意义上( shàng)资优的父亲,是否允许一( yī)个成长意义上平庸的孩( hái)子存在? 而当社会与成长( zhǎng)均被收束在家庭中,难道( dào)不该自然消弭资优与平( píng)庸之间的矛盾?


从孩子到( dào)父母
近年,东亚各国出生( shēng)率几乎都在下降,伴随这( zhè)种趋势的,是这样一些清( qīng)醒的发问—— 孩子到底是什( shén)么?生孩子的目的又是什( shén)么?
《年少日记》中的父母,因( yīn)戏剧的集中与提纯,颇有( yǒu)极端色彩,抛开戏剧元素( sù)后会发现,他们正是不少( shǎo)普通父母的化身。

掌握家( jiā)中经济大权的父亲,热衷( zhōng)棍棒教育;依附于父亲的( de)母亲,则在语言上辅助父( fù)亲对孩子进行PUA。
“爸爸打你( nǐ),都是为你好”,“爸爸很努力( lì)念书,才赚到那么多钱养( yǎng)我们”,“爸爸妈妈买给你的( de)东西,全部都是最好的”……

剖( pōu)析父亲的行为与母亲的( de)语言,很容易便能发现,父( fù)母所谓的爱,对孩子而言( yán),全都未能触及 孩子作为( wèi)一个人类个体的情感核( hé)心 ,而是在物质、面子、传承( chéng)等外围打转。
他们只是将( jiāng)孩子作为维持并传承自( zì)身体面的工具。这种爱当( dāng)然会摇摇欲坠,一旦孩子( zi)未能合他们心意,所谓爱( ài)意,便遽然消失。

21世纪以来( lái),不少亚洲电影都在讲述( shù)生养孩子这件事。
是枝裕( yù)和导演的《无人知晓》(2004),以一( yī)个母亲的消失和一群孩( hái)子的自生自灭,充满悲悯( mǐn)地刻画亲情被生存寂静( jìng)无声地击溃;

《无人知晓》中( zhōng)的小女儿因母亲出走骤( zhòu)逝
娜丁·拉巴基导演的《何( hé)以为家》(2018),通过一名男孩状( zhuàng)告亲生父母的罕见事迹( jì),控诉贫困父母试图通过( guò)狂生孩子改善人生的自( zì)私心理;

《何以为家》中小男( nán)主唯一一次笑容
曹保平( píng)导演的《涉过愤怒的海》(2023),则( zé)以一名留日女孩的离奇( qí)死亡,剖开不少父母爱面( miàn)子远胜过爱孩子的血淋( lín)淋现实……

这些改编自真实( shí)事件或小说文本的影片( piàn),对国内观众而言,都有一( yī)种生存环境或戏剧冲突( tū)的罕见性。 《年少日记》却抛( pāo)弃这种罕见性,将父母的( de)自私与扭曲,隐藏在普遍( biàn)性与日常性之中。
即一个( gè)外表完全正常的家庭,谁( shuí)知其中的孩子正忍受何( hé)种残酷折磨? 当恶藏于爱( ài),异样寄生于平常中 ,别说( shuō)外人,就连当事人自己,都( dōu)很难突破这荆棘藩篱。

正( zhèng)如影片英文名 《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 所示,“时间( jiān)仍在翻页”,即便这本年少( shǎo)日记被合上,同类“ 普通的( de)悲剧 ”,仍然不会停止。它会( huì)如隐藏在健康皮肤下的( de)身体病变,在内部的肌理( lǐ)血肉间刺痛心脏。
比如父( fù)亲郑自雄这个角色,当你( nǐ)以为他是穷凶极恶之徒( tú),他便会恢复正常、普通的( de)一面,如变色龙一般,自然( rán)收起令人恐惧的部分。

所( suǒ)以,孩子到底是什么?套用( yòng)一句流行的话—— 你不是你( nǐ)父母的续集,也不是你子( zi)女的前传,你有你自己人( rén)生的剧本 。
这句话,孩子往( wǎng)往能理解其意。遗憾和悲( bēi)哀的是,在当下的亲子文( wén)化环境中,真正应该理解( jiě)其意的,其实是不在意这( zhè)句话的父母。
作者:县豪
编( biān)辑: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