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吐了,当编剧把一个女性的具体痛苦刻画得如此令人折磨,再将其快速拉升到宏大的结构性苦难的纬度然后告诉观众这样就笑着结束吧?我只感到眩晕与恶心。大家都知道明天女主的家暴并不会结束,恶心的儿子还会继续长大,对旧情人的暧昧思念不会戛然而止。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在这个拙劣的反转这里停下来,感受身为女性的崇高,然后流一滴泪吗?我只觉得这是对女主苦难的深深恶意。是对女性主义先驱们的深深恶意。我们可以提倡追求权益追求自由,但请不要为了达成并不高明的反转效果,把无谓的自我牺牲作为陪葬,以及把逃离地狱狡诈地暗示成一种逃避和软弱。
就算接受这个电影的核心理念——那么民主选举制就是属于女性解放之路吗?我只觉得这是继精致芭比娃娃,都市独立女性叙事,性解放狂潮之后的另一个精心包装过后的陷阱,电影里投票队伍里面那些大多没有上过学的女性会理解民主的谎言吗?她们把票投给另一群对外擅长伪装和演讲对内可能家暴老婆的政客,然后她们可能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感受社会的转变。2025年了,这种牺牲是悲剧的,荒诞的,值得反思的,而不是用来被精心包装过后再赞颂一遍的。
炸酒馆的桥段也很好笑,要是女主当真这么有勇气,意大利二战后的安全管制真这么随随便便,那不如结尾拍女主联合美国大兵把自己老公炸了,你又给一个陌生家庭里的妻子和女儿(以后可能上不了学了)带来了什么解放呢? 今天在国内上映了,二编一下 显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意识形态优先的作品,我不反感这种形式,但也会采取意识形态优先的方法欣赏。在此基础上这部电影的一切都服务于结尾的反转,那么我给这一电影评分的核心标准就是这一反转(以及编排这一反转的方式)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我打一星,因为我坚决反对这种糟糕的意识形态,我愿称之为一种煽情表演式的女性主义。有人会觉得女性勇敢投票才是为女性权益做出的有力一步,我也觉得女性获得投票权这一历史转折点令人动容,但这部电影的叙事实在是太卑鄙太无趣了。我们不知道女主是否对政治有所了解,我们不知道她对具体的女性问题、社会问题是否关心——这一行为的背后在这部电影中是完全空洞的。相反,她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又如此具体而沉重,这种对比,以及电影中渲染出投票一刻的崇高感,让人感受到人性的丧失。想想吧,她获得更自由的生活之后不能投票吗?不能更深思熟虑的、积极的频繁的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吗?这压根不冲突,而导演卑鄙的把他们挤压在一套感情编排中了,仿佛停留在那个地狱里成了一种卧薪尝胆般的坚守。 这是一种道德的倒错。是一种卑鄙的煽情。所有的苦难在反转的那一刻都成为烘托气氛的背景板。我觉得恶心。导演不想让她逃离地狱,却迫使我们为她欢呼,欢呼残酷的美丽苦难,欢呼一种表演式的空洞的崇高。 补充:评论区骂我的超多,也有认真表达观点的,我都没删,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也很高兴能创造出一个这样各种不同观点交互的讨论空间。我觉得很多反驳我的长评说得都很有道理,她们都说得很正确很好。但我觉得和我正文讲得没什么关系,因为为全体女性以及未来的女性谋福祉的女性主义就是绝对正确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但这种被意识形态附魔的狂热恰恰是我们最应当警惕的,所以问题在于,那些绝对正确的评论是关于女性主义的,而不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在女性主义话语里有太多这种现象了:像是拿着桂冠往每一个形状稍微合适点的脑袋上戴,并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一种信徒亲临神迹的狂欢。 想必愿意去看这部电影的大家都关心女性,我也关心,影评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不认同我的观点并从这部电影中获得力量的人我也觉得挺好的,至少我们都获得了一些新的对女性主义的思考。而那些上来就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的人纯属低级,我也会攻击回去,因为我不觉得我立场鲜明的讨厌一个电影有什么错。希望大家友善讨论。 再补充:I have no idea why the comment section ghosted. 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