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的夏天,我去到中环码( mǎ)头的摩天轮下。民光街的( de)路牌上,“民”字被黑色喷漆( qī)涂上大大的叉,无法抹去( qù)的污迹像道隐隐作痛的( de)疤痕。我那时猜想,是否在( zài)香港的其他路牌处,还有( yǒu)几个不能言说的单字受( shòu)到同等待遇,在旁人已经( jīng)不敢作过多联想的空间( jiān)中遥相呼应着。这一年里( lǐ),突然发生了很多事。有人( rén)留下,也有人离开;有人出( chū)去,也有人进去。仿佛是求( qiú)仁得仁的结果,数年前臆( yì)想中的浮瓜落地,再听不( bù)见纷乱的呼喊,只扬起沉( chén)默的微尘。 在看《爸爸》之前( qián),我大致在网上搜索了一( yī)下电影改编的案件原型( xíng):2010年7月22日凌晨,一名15岁少年( nián)在位于荃湾享和街的家( jiā)中砍杀其母亲及妹妹后( hòu)报警自首,经精神科医生( shēng)诊断,其作案时处于精神( shén)错乱的状态,后被香港高( gāo)等法院判处无限期医院( yuàn)令,在小榄精神病治疗中( zhōng)心接受羁押。案发后,其父( fù)患上抑郁症,却一直没有( yǒu)从家中搬走。他保留着原( yuán)来的装修,用电脑给妻女( nǚ)及儿子写信,每周都到小( xiǎo)榄探望儿子数次,并向媒( méi)体表示,“我一定不会恨儿( ér)子,我会原谅他”,希望在自( zì)己有生之年,儿子能康复( fù)出院,他再尽父亲责任,在( zài)旁扶持成长,并带儿子到( dào)母亲和妹妹的坟墓前拜( bài)祭认错。 于是心里对这部( bù)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已( yǐ)经初步有了一个模糊隐( yǐn)约的轮廓。犹记得在翁子( zi)光的《踏血寻梅》中,白只那( nà)张平凡得有点丑陋、平静( jìng)得有点癫狂的脸,用最麻( má)木的语气一字一句地讲( jiǎng)述了一场最偏激的毁灭( miè),被长久压抑的情绪与生( shēng)命力也随之喷薄而出。这( zhè)样的震撼在我后来看另( lìng)一部叫做《正义回廊》的电( diàn)影时再度被唤醒,同样是( shì)异相奇人,同样是血腥奇( qí)案,但略有不同的是,片中( zhōng)由杨伟伦饰演的主犯张( zhāng)显宗机关算尽,妄想通过( guò)弑亲受审这一疯狂的举( jǔ)动成为聚光灯的中心,借( jiè)此报复世界过往对其的( de)漠视,却发现自己原来只( zhǐ)是他人在背后操纵利用( yòng)的一枚棋子。探视室中,兄( xiōng)长不愿再听他自欺欺人( rén)的辩解,沉默着放下话筒( tǒng)转身离开。张显宗这才彻( chè)底崩溃,茫然失措而又气( qì)急败坏地拍打着透明挡( dǎng)板,却再也换不来任何回( huí)应。 作为《正义回廊》的监制( zhì),翁子光在接受网台访问( wèn)时曾谈到自己在筹拍这( zhè)部电影期间的心境:“2019年至( zhì)2020年的时候,我在北京工作( zuò),每天看着新闻,看着看着( zhe)就会流下眼泪,晚上睡不( bù)着觉。因为看到有很多年( nián)轻人在里面,心里是很难( nán)过的。”他进而表示,“我们的( de)几位编剧,在写这个剧本( běn)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这( zhè)些事情的影响。即使只是( shì)写法庭戏,我们也会希望( wàng)将自己对于香港的心迹( jì)在电影中表露出来。”在那( nà)场访问中,主持人数次错( cuò)用“导演”称呼他,反应过来( lái)后又想改称“监制”。翁子光( guāng)说:“没事的,你就叫我导演( yǎn)好了。” 有了这些创作背景( jǐng),也就解释了为何翁子光( guāng)会在《爸爸》中对这桩伦常( cháng)惨案的动机及根源选择( zé)采用一笔带过的处理方( fāng)法,因为这部电影想要探( tàn)讨的并非悲剧为何发生( shēng),而是在悲剧已经发生后( hòu),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走( zǒu)出生活的废墟,与无常的( de)命运和解。换而言之,香港( gǎng)是如何一步一步行至今( jīn)日的局面,翁子光已经用( yòng)《踏血寻梅》和《正义回廊》讲( jiǎng)得很清楚了。到了《爸爸》,翁( wēng)子光不再执着于表达冲( chōng)突,展现矛盾,他更想做的( de)是提供一个答案,打开一( yī)个出口。 不知是否案件原( yuán)型本身就已经与现实如( rú)此不谋而合的缘故,翁子( zi)光在本片文本创作中的( de)考究及工整程度更可称( chēng)得上近乎偏执。故事中的( de)一家四口,严丝合缝地分( fēn)别对应了不同时期下的( de)香港和内地。父亲永年不( bù)善言辞,但却勤劳踏实,乐( lè)观进取,即使先后经历金( jīn)融风暴与禽流感的双重( zhòng)打击,经营的活禽摊档被( bèi)迫结业,也从未消沉绝望( wàng),而是仍对明天抱有无限( xiàn)期待与希望。母亲金燕出( chū)身内地客家,嫁给永年后( hòu)一直无怨无悔,与他共同( tóng)分担生活的柴米油盐,在( zài)永年不想一家人这么辛( xīn)苦打理二十四小时营业( yè)的茶餐厅时,坚持说服他( tā)“等到孩子们再大一点的( de)时候就好了”。哥哥厚明生( shēng)性聪慧,却继承了父亲的( de)敏感内向,他受动保环保( bǎo)等思潮影响颇深,遇事总( zǒng)是固执己见,甚至在未发( fā)病时便已显露出些许自( zì)毁倾向。妹妹厚恩天真烂( làn)漫,自在母亲襁褓中时起( qǐ)便对哥哥十分亲近及依( yī)赖。如果说永年与金燕的( de)人物指向已经足够清晰( xī),那么厚明作为家中长子( zi),备受永年与金燕的期望( wàng)与呵护,在旁人眼中是一( yī)个坚强独立的懂事小孩( hái);而在影片的第一个回忆( yì)章节中,永年急匆匆地穿( chuān)过车水马龙的街头,买了( le)一部最新款的数码相机( jī),想要用来记录厚恩的出( chū)世,那一年是1997。厚明与厚恩( ēn)这对兄妹形象各自所代( dài)表的含义,从这两处设定( dìng)也已不言而喻。 我并无意( yì)站在党同伐异的角度去( qù)分析揣度翁子光在一笔( bǐ)一划勾勒出这个剧本时( shí)的真实想法,因为他在《爸( bà)爸》中所塑造的这个家庭( tíng)身上,展现出的是一种立( lì)足于人文关怀之上的清( qīng)醒和悲悯。比起近年的某( mǒu)些香港电影在影射某种( zhǒng)关系时总是习惯性地将( jiāng)香港放在弱势的地位,翁( wēng)子光选择了用“爸爸”这个( gè)处于一家之主地位的角( jiǎo)色去讲述老一辈香港人( rén)在面对这一系列打击与( yǔ)变故时所经历的酸楚与( yǔ)创伤。在永年的回忆中,一( yī)家人虽非大富大贵,但也( yě)和和美美,纵使日常偶有( yǒu)拌嘴争拗,也从未有过积( jī)怨心结。他与家人,尤其是( shì)与妻子金燕在一起的时( shí)光总是温暖的、缓慢的。其( qí)中一处最动人而又最残( cán)忍的细节,便是为了维持( chí)茶餐厅的二十四小时营( yíng)业,永年和金燕约好夫妻( qī)二人每天各在店内值守( shǒu)十二小时。每当在忙碌中( zhōng)抽出片刻闲暇,店里的一( yī)方便会走出门外,看着马( mǎ)路对面的家中,另一方在( zài)窗边默默守望的身影。两( liǎng)人对视的那一刻,多少岁( suì)月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 zhǒng)无声的浪漫,更映衬了日( rì)后的唏嘘。 本片在拍摄时( shí)采用了4:3的画幅比例,翁子( zi)光解释称,这是因为希望( wàng)观众在观影时,能够产生( shēng)在用电视机收看别人家( jiā)庭录像带的感觉。于是《爸( bà)爸》的剪辑也沿袭了翁子( zi)光在《踏血寻梅》中的非线( xiàn)性叙事手法,用一个个看( kàn)似散乱琐碎,实则精致整( zhěng)饬的片段串联起永年一( yī)家血浓于水的亲情,密密( mì)麻麻地构成了永年既无( wú)法放下逝者,更无法憎恨( hèn)生者的情感支撑点。在某( mǒu)个黑白的片段中,永年跟( gēn)在骑着自行车的厚明身( shēn)后,不断交替提醒着他“快( kuài)点”、“慢点”,但事实上,永年从( cóng)未问过厚明究竟想骑多( duō)快。永年与厚明之间的隔( gé)阂,厚明与这个世界之间( jiān)的裂痕,或许从那一刻起( qǐ)便已经种下。 除了导演兼( jiān)编剧翁子光外,另外一个( gè)赋予《爸爸》这部电影灵魂( hún)的主创人物,便是主演刘( liú)青云。在片中的绝大部分( fēn)时间,他所饰演的永年都( dōu)保持着一种苍凉、空洞,甚( shèn)至看上去有些木讷的疏( shū)离感,但在不动声色的克( kè)制下,刘青云又将永年身( shēn)上的悲伤、懊丧、茫然和豁( huō)达,通过回忆与当下、幻想( xiǎng)与现实的交织逐渐堆叠( dié)到一起,以依次递进的方( fāng)式强而有力地完成了这( zhè)名爸爸角色的诠释与升( shēng)华。全片令我印象最深刻( kè)的,是他写信给厚明时,幻( huàn)想中的厚恩伏在他身边( biān),对着他的信用稚嫩的声( shēng)音念道:“既然我们的生活( huó)已经改变,我们也应该有( yǒu)所改变,否则便会觉得生( shēng)活越来越难,结果只会是( shì)为难了我们自己。”那一瞬( shùn),他们好像是在对自己的( de)家人倾诉,又好像是在对( duì)所有未能从那一场撕裂( liè)中走出来的香港人倾诉( sù)。 于是眼眶也不自觉地跟( gēn)着湿润,心中更多的是感( gǎn)叹,无论有多少人能听明( míng)白,又无论有多少人能听( tīng)进去,这一封信,香港都等( děng)了太久。 2024年的冬天,我走在( zài)铜锣湾的街头。接近夜晚( wǎn)十点的崇光百货门口依( yī)旧灯火通明,像是在翘首( shǒu)以盼即将到来的圣诞消( xiāo)费旺季。擦肩而过的广东( dōng)话与普通话在耳畔交错( cuò)响起,各自谈论着无关痛( tòng)痒的八卦话题。一辆辆城( chéng)巴在站前停下又驶离,不( bù)知疲倦地将跳动的脉搏( bó)输送至这座城市的每个( gè)角落。有些东西似乎改变( biàn)了,又似乎从未改变。但无( wú)论是用力记得,还是轻轻( qīng)淡忘,只要能以一家人的( de)身份重新坐在同一张饭( fàn)桌旁,这一顿饭由谁洗碗( wǎn),又何须计较得这么清楚( chǔ)。
>>>2024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