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中的色彩元素
“20世( shì)纪30年代, 电影从黑白进入( rù)彩色时代, 一开始, 由于科( kē)技方面的制约, 电影都是( shì)黑白影像为主, 随着技术( shù)的发展, 出现了彩色电影( yǐng), 但是当时电影中的颜色( sè)只是创作者们对现实世( shì)界进行简单的还原, 并没( méi)有注入过多的主观意图( tú)。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 fā)展, 电影的创作者逐渐意( yì)识到电影颜色所蕴含的( de)一些美学价值, 即可以通( tōng)过有意识地运用特定的( de)颜色、光线等元素来充分( fēn)地表现电影主题及电影( yǐng)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经验( yàn)表明,由摄影机记录下来( lái)的天然彩色,恰恰事与愿( yuàn)违,往往会减弱而不是加( jiā)强黑白片所能造成的逼( bī)真的效果。尽管彩色的技( jì)术在更早之前已经出现( xiàn),但我们知道,在进入“彩色( sè)时代”以后,大量的电影仍( réng)然在以黑白的形式拍摄( shè)与呈现。如好莱坞当时风( fēng)行的“黑色电影”题材,主角( jiǎo)通常游走在道德黑白两( liǎng)极的边缘,保持黑白色的( de)呈现方式有利于光与影( yǐng)的运用,更利于表现角色( sè)人性的复杂性,相信即便( biàn)采用彩色的呈现方式,剧( jù)组也会在布景上耗费更( gèng)多的精力以达到黑白方( fāng)式同样的效果。且作为一( yī)种不成熟的创作方式,突( tū)兀的色彩设计会为影片( piàn)添加怪异的“美感”,粗糙的( de)配色以及胶片颜色基调( diào)带来的颜色效果的扭曲( qū)使得影片与现实相去甚( shèn)远。在当时黑白电影已成( chéng)为人们视觉上习惯的情( qíng)况下,采用彩色创作也可( kě)能会使得影片丧失一部( bù)分严肃性。
当相关技术发( fā)展到色彩能够自然地出( chū)现在电影中时,习惯于创( chuàng)作黑白电影的导演们也( yě)开始了他们的彩色电影( yǐng)的尝试。米开朗基罗·安东( dōng)尼奥尼的第一部彩色电( diàn)影《红色沙漠》便因其出色( sè)的色彩设计和运用,被誉( yù)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 yǒu)美学意义的彩色电影”。大( dà)致来说,有名的彩色电影( yǐng)都带有表现主义味道。《红( hóng)色沙漠》中的色彩运用便( biàn)有这样的特点,通过刻意( yì)设计制造了和现实不同( tóng)的抽象的观感。即使是早( zǎo)在彩色电影不存在的年( nián)代,后期为胶片上色的行( xíng)为也体现出电影艺术家( jiā)们早已意识到色彩可以( yǐ)是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 zhòng)要元素。如著名的《战舰波( bō)将金号》中,尽管全片为黑( hēi)白,但旗帜飘扬的镜头中( zhōng),旗帜便被染上了有着政( zhèng)治意味与反抗精神的红( hóng)色。
二、象征与非象征意义( yì)
从观众的角度,这种观感( gǎn)一方面是由人类对于颜( yán)色的生理反应带来的。即( jí),在心理方面,色彩是电影( yǐng)的下意识元素。暖色在视( shì)觉上有刺激、活泼或者温( wēn)馨、暧昧的感觉,而冷色则( zé)有冷静、寂寞、疏远的感觉( jué)。但这也只是一般经验下( xià)的判断,在实际观影过程( chéng)中,不同配色的空间上或( huò)时间上的组合都可以导( dǎo)致观众形成非理性的反( fǎn)应。比如色差较大的色彩( cǎi)组合使用可以使观众产( chǎn)生古怪的不适感,而华丽( lì)的颜色如金色的大量使( shǐ)用可以营造奢华的氛围( wéi)。色彩带来的此种直观感( gǎn)受可能与观众的文化背( bèi)景相关,比如中国文化中( zhōng)红色更添了喜庆的氛围( wéi);但是在观影中,观众会自( zì)然地联系前后的镜头,因( yīn)此合理的设计下,可以达( dá)成所需的观影效果。如下( xià)图(《美国丽人》剧照)中的红( hóng)色与性相联系,即使某些( xiē)文化背景中红色被理解( jiě)为冷静,在下面的镜头中( zhōng)也不会被误解。这些色彩( cǎi)的设计引起的是观众不( bù)假思索的自然的反应,作( zuò)为一种镜头语言直白地( dì)在视觉上形成刺激。观众( zhòng)们在传统影院中既没有( yǒu)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索( suǒ)包括色彩在内的镜头语( yǔ)言背后的象征意义,只在( zài)被动接受及感受其非象( xiàng)征意义。

娄烨曾在《<放大>·试( shì)论安东尼奥尼影片色彩( cǎi)的非象征性》中强调了这( zhè)种非象征意义,而阐述了( le)象征意义的不可知性。尽( jǐn)管象征意义存在,但是由( yóu)于色彩要通过视觉感知( zhī)而得到,视知觉的不稳定( dìng)性和变异因素又造成象( xiàng)征观念本身的逻辑上的( de)暧昧。但我认为这样的观( guān)点是受时代局限的。上世( shì)纪80年代的观影方式极为( wèi)有限;而现在我们观看电( diàn)影,尤其是那些远离工业( yè)流水线的艺术作品,是在( zài)自己的显示屏上而非大( dà)银幕。如果有心去注意并( bìng)思考可能的色彩意象,我( wǒ)们可以以帧为单位来回( huí)看、分析、思考影片的“作家( jiā)”的用意,同时以作品整体( tǐ)的直接观感(非象征)和特( tè)定意象的思考两个维度( dù)看待一部作品。象征意义( yì)没有一个理性的答案,但( dàn)在创作者的角度有一个( gè)主观的答案;人类作为同( tóng)一个种族的共同的经验( yàn),保证了观众们对于象征( zhēng)意义的理解的交集,是收( shōu)敛并趋向于这个主观的( de)答案的。
从已有的大量对( duì)于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分( fēn)析中,我们已经可以得到( dào)被剖析得非常透彻的如( rú)此的答案。如上图中,浴缸( gāng)中的玫瑰花瓣的艳丽红( hóng)色,显然象征着男主角内( nèi)心性的冲动,与红色经常( cháng)和性联系这一点颇为符( fú)合。若抛弃这些经验性的( de)内容,仅凭直觉的话,性幻( huàn)想的意味也是明显的。因( yīn)为男主的性幻想对象的( de)肉体便暧昧地隐藏在红( hóng)色花瓣下。非象征的意义( yì)在这里帮助营造了暧昧( mèi)的氛围,象征意义在这里( lǐ)可以被隐藏,是因为与镜( jìng)头中其他的信息发生重( zhòng)合了。如果我们把镜头中( zhōng)的女性移开,浴缸中仅剩( shèng)下暧昧的红色花瓣——由于( yú)这是男主角的梦境,发生( shēng)一些超现实的事情可以( yǐ)理解——我们仍可以通过红( hóng)色的象征意义判断出男( nán)主内心的性冲动。象征意( yì)义仍然存在,且其与非象( xiàng)征意义大多相辅相成。
三( sān)、《红色沙漠》中的典型色彩( cǎi)使用
“作为一位具有高度( dù)代表性的非理性主义电( diàn)影导演, 安东尼奥尼在20世( shì)纪60年代对人类精神贫困( kùn)进行了严肃的思考。由于( yú)当时的人受非理性主义( yì)思潮影响, 思想多表现出( chū)非理性的倾向, 这些都成( chéng)为安东尼奥尼创作的影( yǐng)响因素。在影片《红色沙漠( mò)》中, 我们看到女主人公表( biǎo)现出精神的混乱、对现实( shí)的焦虑和恐慌以及孤独( dú)的存在感, 都是当时在非( fēi)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现( xiàn)代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 xiě)照。安东尼奥尼将镜头的( de)真实由外部世界转入人( rén)的内心, 展现人与环境、人( rén)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完( wán)成了对现代人在这个世( shì)界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的( de)探讨。”
《红色沙漠》中对于角( jiǎo)色内心世界的展示使用( yòng)了一种外化的方式,利用( yòng)了镜头中人以外的建筑( zhù)结构、距离位置、色彩等元( yuán)素的铺设。“安东尼奥尼在( zài)外景地上喷洒颜色,借以( yǐ)制造内在、心理的感觉。为( wèi)了制造现代工业社会丑( chǒu)陋的形象,他将工业废料( liào)、河水污染、沼泽和大块地( dì)区都染成灰色。”花费如此( cǐ)大的人力物力来刻意制( zhì)造镜头的色调,非象征意( yì)义的角度来看直接反映( yìng)了社会在创作者眼中的( de)印象,在视觉刺激阶段引( yǐn)起观众强烈的不适感;象( xiàng)征意义角度来看,又将女( nǚ)主角的混乱的精神世界( jiè)物化,与观众的不适感形( xíng)成共鸣。下面选取两处进( jìn)行具体分析:

上图中这一( yī)片段让人记忆最为深刻( kè)——几对男女在四壁染红的( de)狭窄房间内紧凑地有肉( ròu)体接触地进行对话,其中( zhōng)不乏大尺度的玩笑。以非( fēi)象征的角度来单独看一( yī)部分,这段看似是富有激( jī)情的;但女主角的紧张情( qíng)绪在笑容的掩饰下仍然( rán)显露,而且“红房间”外面的( de)墙壁是灰色的,又好像给( gěi)观众对于某些刺激内容( róng)的期待的火焰上浇了一( yī)盆冷水。再联系全片,整部( bù)电影的色调是灰蒙蒙一( yī)片的,不论是大片工业区( qū)还是这间小房屋。尽管红( hóng)色对于观众有强烈的视( shì)觉刺激,再加上角色们暧( ài)昧的对话与肢体动作带( dài)来的额外刺激,色彩运用( yòng)与其他元素完成了协调( diào)与相互加强效果,但这样( yàng)的意义是带给观众更强( qiáng)的突兀感与精神上的错( cuò)乱感。以象征意义的角度( dù)来看,红色在这里同前面( miàn)《美国丽人》的镜头一样,象( xiàng)征了性;加以镜头中的补( bǔ)充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为( wèi)在这里,一个狭窄的小木( mù)屋内发生了多人的性行( xíng)为。而灰色的大环境象征( zhēng)了令人焦虑、精神疲乏的( de)工业文明,这样的社会下( xià),人们以这样的行为为宣( xuān)泄的出口,希望找到精神( shén)的慰藉,但无济于事。短暂( zàn)的怪异的激情过后将红( hóng)木板拆下燃尽更显空虚( xū)。

上左图是女主角最后尝( cháng)试上船逃离的镜头,而上( shàng)右是女主角幻想中美丽( lì)的海岛旁看见船只的镜( jìng)头。两个镜头中都以蓝色( sè)为主要色调,不同光线条( tiáo)件下左面更暗,而右面更( gèng)为明亮,这样的差别区分( fēn)了现实与幻想。以非象征( zhēng)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全篇( piān)平淡的灰色和令人紧张( zhāng)的红色,蓝色作为一种舒( shū)适观感的冷色,给人以辽( liáo)阔、平静、舒缓的感觉。以象( xiàng)征的角度来看,蓝色在此( cǐ)片中是船与海的颜色,象( xiàng)征着逃离的希望,也填补( bǔ)了本该出现的蓝天(被一( yī)片灰色的烟雾所代替)的( de)空白。在此处两个角度的( de)分析结果都是给观众以( yǐ)正面的“清爽”的印象,是一( yī)致的。
四、《扎布里斯基角》中( zhōng)的色彩使用
本片中男主( zhǔ)角为左翼学生运动的参( cān)与者,而女主角在一家公( gōng)司就职。男主角在反抗警( jǐng)察的镇压过程中枪杀了( le)一名警察,而女主角不告( gào)而别从工职离开。两人在( zài)逃离的过程中在名为“扎( zhā)布里斯基角”的地方相遇( yù)并爱上对方。作为一部极( jí)“左”倾向的作品,色彩在情( qíng)绪表达与意象塑造两个( gè)方面继续发挥着很大的( de)作用。

上左图的镜头中右( yòu)侧美国国旗被染成红色( sè)。在这里红色作为色彩在( zài)特定标志上出现,直接地( dì)引起强烈的视觉刺激,象( xiàng)征了学生群体对于国家( jiā)的强烈不满。越战的时代( dài)背景下,美国民众反对战( zhàn)争、要求民主的意愿十分( fēn)强烈,大学生则成为了反( fǎn)抗者的主力军。这里的红( hóng)色,是对于美国国旗的强( qiáng)行涂改,是对国家的强烈( liè)不满与希望亲手拨乱反( fǎn)正的强烈意愿;片中也提( tí)到毛主席的思想和卡尔( ěr)·马克思,这样的红色也让( ràng)人联想到共产主义,是与( yǔ)美国体制完全相反的“叛( pàn)逆的”制度。不到3分钟后,镜( jìng)头中公司高管(即与女主( zhǔ)角关系微妙的“束缚”她的( de)上司)身后出现了另一面( miàn)飘扬的正常的美国国旗( qí),处于蓝色天空的背景中( zhōng),和前面的红色国旗形成( chéng)鲜明的对比。通过镜头的( de)连接,色彩的对比,不同角( jiǎo)色在各自空间下形成了( le)直接的对抗。在电影后面( miàn)的部分,红色继续维持为( wèi)男主角的“主色调”,尽管他( tā)并未身着红色衣服。而女( nǚ)主角虽然也在逃离,但她( tā)保护警察不被男主角杀( shā)害等行为表露出她并没( méi)有男主角这样激进,始终( zhōng)受着社会契约与来自上( shàng)司的束缚。这种束缚外在( zài)化表现为绿色。

女主角服( fú)饰为绿色,与男主角的主( zhǔ)色调红色具有较大反差( chà)。但与红色重点反映男主( zhǔ)角反叛的个性不同,女主( zhǔ)角身着的绿色色调更像( xiàng)是对她自身的束缚,是来( lái)自公司上司的,来自工作( zuò)职位的,也是来自社会生( shēng)存压力的。上左图中的视( shì)角里她被建筑束缚,原本( běn)透明的玻璃(无形的羁绊( bàn))在四周绿树的映照下也( yě)显为绿色。上右图中女主( zhǔ)因男主被杀、回归原本生( shēng)活后崩溃,露出了手上戴( dài)的绿色戒指。戒指有契约( yuē)的意味,象征着社会契约( yuē)的束缚,此处与绿色的意( yì)象结合共同表意。

而对于( yú)男主角来说,绿色有着相( xiāng)近的象征意义。上左图为( wèi)男主角刚刚杀害警察后( hòu)坐上公交车逃离的镜头( tóu)。采用了绿色的滤镜,怪异( yì)可怖的氛围围绕着角色( sè),直接形成诡异的视觉刺( cì)激同时也象征着他慌乱( luàn)的心境。上右图前景里红( hóng)色和绿色轮转,在快速的( de)转动中交融——两位主角将( jiāng)要相遇并完成生命的交( jiāo)融。
绿色具有这样的象征( zhēng)意义是可以理解的。但除( chú)去滤镜的镜头具有令人( rén)不安的视觉刺激之外,绿( lǜ)色又是怎样非象征地引( yǐn)起观众的不适感的呢?单( dān)看这些镜头似乎不能有( yǒu)这样的感觉,而且在《红色( sè)沙漠》中红色才扮演了这( zhè)样的角色,在此片中为何( hé)换成了绿色?

绿色一般会( huì)让我们联想到植物的生( shēng)机,因此在观众的潜意识( shí)中,红色不是与之对垒的( de)反色,荒芜的土黄色才是( shì)。影片中男女主角就是在( zài)扎布里斯基角这个荒芜( wú)的山上缠绵,享受着远离( lí)束缚的时光,中间甚至穿( chuān)插着出现了超现实的众( zhòng)多人在山坡密集地缠绵( mián)的场景。这个地方的土黄( huáng)色是空旷自由的,有了这( zhè)个认知基础,绿色在此部( bù)电影里出现时,自然产生( shēng)束缚的不适的视觉刺激( jī)。非象征与象征意义也完( wán)成了效果的统一。
五、总结( jié)
本文通过对安东尼奥尼( ní)《红色沙漠》《扎布里斯基角( jiǎo)》两部电影中几种色彩运( yùn)用的分析,得出其具有的( de)非象征意义和象征意义( yì)在效果上是统一的。不能( néng)否认观众在接受视觉刺( cì)激时并不能分清这两者( zhě)各自的效果,而以以视觉( jué)刺激为媒介的非象征意( yì)义为主;但其背后传达象( xiàng)征意义的复杂的哲学思( sī)维的设计也不可在分析( xī)时被忽视,就像每首歌曲( qū)背后也总有一段动人的( de)故事。